东西文明融合的文物  人类进化发展的见证(七)
——从博物馆考古文物看世界
唐妮

十、博物馆文物给我们的启示与收获

回顾退休后走过的旅程、参观过的博物馆;回放拍摄的精彩照片、再读所写的每一篇游记,我们深感世界之精彩、文明之辉煌、人类之伟大、生活之丰富。从每一次旅程和每一个博物馆的参观中,我们提升对人类发展、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认识。

1、地球的变化促使古生物的演变、人类的迁徙与进化

在南非约堡参观人类起源博物馆,博物馆墙上有句醒目的话:我们都源于同一祖先,不同仅在于肤色(the skin deep),给我们留下非洲是人类唯一起源的印象。展出的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证实了类人猿在200多万年以上在非洲生存。

  • 从古猿到古人类

云南元谋人博物馆的考古文物显示,约在距今200万年左右,离开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的非洲男猿,在欧洲成为“先驱人”,在亚洲成为“早期直立人”,如“元谋直立人”。距今100万年往后,“人属早期代表”逐渐演化为“后期人属代表”,包括北京直立人的亚洲后期直立人等;距今20万年左右,“化石智人”出现并演变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

  • 宝山古猿

因此,不论是元谋直立人,还是北京直立人,仍源于非洲。目前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虽然仍有不同的看法,科学家们对铲形门齿的研究,给“中国独立起源”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遗传分子技术和碳-14测年法的利用,关于人类起源的单元与多元的结论会更加趋同和明晰。

从地球的变化、古生物的演变到人类的迁徙和进化,让我们加深了对人类进化的认识:地球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会造成大批的物种灭绝,进而涌现新的物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都会促使人类的迁徙,影响动物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生命的进化过程并不是连续渐进的,而是被分成一个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始于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700万年前,正是由于非洲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古代非洲猿类改变生活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尝试着用两足行走,走出非洲,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路。也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人类的迁徙和进化,发展了人类的智慧。那些走得最远的人类,应该是相对更聪明、更智慧的人。

2、世界文明在碰撞融合中发展而丰富多彩

  • 千山共色

我们的旅行沿着世界文明的轨迹,从西亚的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到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从欧洲的意大利、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国家到大洋彼岸的南美和北美国家,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沿北、中、南多条道路,到中亚、西欧等国,从古代遗址和博物馆文物中,我们领略了世界文明的碰撞、融合与精彩。在此过程中,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人类从走出非洲起,就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

  • 在肯尼亚与当地司机
  • 在阿曼与阿拉伯人父子

人类世界由史前文明到信史文明,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主轴线是从两河流域开始,从西亚环地中海沿岸文明(含埃及)至中亚文明(含波斯、印度)和华夏文明发展与传承起来的。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文明有并行、有冲突,也有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战争的动荡、人类的迁徙、殖民扩张和商贸交换的需要等,东方和西方文明国家之间在所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随时都在交换和传播,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也以接力的方式早已出现,并不断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升华。

东西方两大世界文明体系,东方文明是华夏文明在儒道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其实是尼泊尔)的佛教后,长明不灭,发扬光大,原地相对独立而扩展;西方文明则是环地中海——西亚、北非、南欧火炬的接力跑。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火种在西亚北非被迦太基和南欧的希腊接受、保留和传承,而罗马帝国又全盘接受了希腊文明,在其统治的数百年间,将此文明的火种传播和回馈至地中海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又将文明的火炬保存和传承了1000多年,最后传给了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 在巴基斯坦与当地孩子们
  • 与沙特女游客

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很多帝国在扩张中征服其他民族,同时也传播不同文化的典型城市,例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扩张过程中征服和占领的城市,但是亚历山大大帝通过建立博学园和图书馆等学术机构,使亚历山大成为著名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西班牙的托莱多古城和塞戈维亚古城,都曾被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占领和统治,但是罗马人留下了的古城、高架输水道、哥特人留下的精美教堂、阿拉伯人留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王宫等都成为见证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宝贵世界文化遗产。

1)古埃及多神宗教信仰体现出其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精确的对称轴线和庞大的规模金字塔、遍布美丽浮雕壁画的壮观神庙群是古埃及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也为世界建筑艺术奠定基础。古埃及多神宗教信仰的核心是诸神赋予人类正确的世界秩序,其特征是将各地崇拜的不同的和矛盾的神融合起来。这种对多神的崇拜成为维持古埃及文化统一的力量,也是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形成强大的中央权威和行政统一的宗教信仰基础。正是埃及提供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起源的诸多因素,成为基督教制度建立最早和最富成效的领域之一,也是《圣经》形成的神学发源地。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后,随着阿拉伯人大规模的迁入埃及和穆斯林的清真寺的逐渐建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主流宗教,古埃及的多神宗教信仰被伊斯兰的一神教所替代,三位一体的宗教建筑体现了埃及的历史发展过程、宗教演变和埃及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耶路撒冷是三教(犹太、基督、伊斯兰)的圣地,古埃及文明则是其祖宗。

2)迦太基对西亚北非和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

纵观世界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北非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迦太基即是西亚北非文明重要的传承者,也是西方文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首先,在航海贸易和建城的过程中,迦太基人继承发展了东地中海的文化,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例如.引进东方的玻璃吹制技术等,同时输出一些宗教仪式。第二,精于航海、海战和统治帝国的迦太基为希腊、罗马乃至西方文明留下宝贵遗产。航海造船的技术、城建供水系统、经商的理念和国家的治理等在一定程度上被环地中海国家所传承。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迦太基的字母是希腊文字的前身。虽然腓尼基语和腓尼基文献随着迦太基帝国的灭亡而逐渐消失,但是腓尼基人书写系统的音节和语标,却让希腊和罗马人借鉴和使用。鉴于腓尼基传统的书写系统容易掌握和使用,便于各种活动记录书写的轻松自如,首先是希腊人借鉴了腓尼基的字母,后来,罗马人和欧洲其他民族也接受了希腊的文字与书写方式,并形成拉丁字母,将之传播至全世界。

3)阿拉伯人的包容对西方文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 在撒哈拉沙漠与贝都因人

我们走过的许多国家都曾是被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地方,例如北非的突尼斯和摩洛哥、欧洲的西班牙等很多国家,从这些国家的历史文物、建筑和文化方面,我们感受到阿拉伯统治者对传播西方文明起到的重要作用。

  • 在约旦与当地警察

从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了包括突尼斯和摩洛哥在内的北非后,在漫长的伊斯兰和阿拉伯化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一方面将伊斯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渗透到被征服的北非国家,同时以摩洛哥为跳板,征服西班牙,在中世纪欧洲千年黑暗之际,阿拉伯人在其继续向欧洲扩张的领土上,传播阿拉伯的文化和宗教,也同时保存了希腊罗马文明的火种。此外,伊斯兰教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也持包容态度。欧洲才有之后文艺复兴的可能。阿拉伯人的学习和包容态度,对西方文明的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制进行计算的民族,在古典时代就发明了极为复杂的数学思想体系。在印度的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学者创造的独特的数字符号(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阿拉伯数字)计数法和进位制,为今天世界上计算机的应用科学奠定了基础。因为有了灵活的数字和进位制,印度数学家能够完成复杂的几何运算,并最早发明了微积分。阿拉伯人于16世纪中征服印度。在阿克巴(1543~1605)统治印度时期——莫卧儿王朝,他推行重视“理性科学”政策,科学技术获得发展,并通过学者的撰文等方式,将印度的数学、天文学科学传播到欧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东西方文明正是在交流互融的过程中而展示出其永久的魅力。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包容与吸纳中延续和发展

1)华夏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文明的原因

  • 新石器时期生产工具

旅行和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从遗址与文物中思考并理解华夏文明得以完整延续的原因。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两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与恒河的古印度文明、发祥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中华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完整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从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从距今200万年前泥河湾的人类足迹到今天现代的中国人、从公元前几千年前的“三皇五帝”中华祖先到世代的崇拜祖先的祭祖文化,伟大的华夏文明延续不断。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先后辉煌。公元前19世纪就孕育的古代巴比伦文明,因波斯人的占领导致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中断。与巴比伦几乎同时的古埃及文明,今天除了金字塔的存在之外,不论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还是埃及法老的后裔,都因持续的战争和异族的侵占,随着传统宗教和文化的消失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而未能延续至今。古印度文明也因外族侵入而被同化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未能完整延续下来。

  • 御制土尔扈特归顺记
  • 故宫馆藏的铜“和”字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文明发祥地所处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优势。就自然地理而言,黄河长江东西纵横,贯穿于中国大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大和更便利的流动与资源空间。相比之下,不论是尼罗河、还是幼发拉底河或是印度河与恒河,支流少,水系相对简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小。当遇到自然灾害、疾病瘟疫或是外族侵略的情况,人类失去生存迂回的空间,使上千年的古代文明断裂。就地理位置而言,我们有华北、江淮两大平原,加之黄土高原适于农耕;我们背靠广阔的太平洋,西南西北有青藏高原和高山大漠阻挡,使外敌很难大规模入侵。这相对于空间狭小、地处要冲的东地中海和欧洲来说,华夏民族具有更安全的地理保障。当然,我们国家南北跨度大、回旋余地大,也使我们在应付自然灾害方面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就人文而言,由农耕文明和祖先崇拜而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使得以家族和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牢固的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归根意识。虽然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原也曾遭受过异族的入侵和统治,然而入侵的统治者均来自文明程度较低的游牧民族,它们不仅无一例外的被中原人的宗教、思想与文化同化,反而在吸纳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使中华文明在包容与被包容的过程中更加厚重而源远流长。

  • 体现中国元素表

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形成中华文明的聚合力。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地将外来文化本土化。例如,于汉代从印度传入中的佛教,在长期的战乱分裂中,得到广泛的传播,至唐代完成了中国化。以禅宗为代表的本土教派将传统哲学智慧推向新的高峰,佛教艺术也在本土化、世俗化,融入中华的艺术中。佛教与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过程,是中华文明聚合力的典型印证。而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一神教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导致西方国家不断的分裂与争斗。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我们从国家博物馆和各省博物馆,尤其是新疆省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址的文物中,清楚的看到中华文明的多元特色。

2)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是更详实可靠的信史。

有学者,包括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有文字(甲骨文)以前,不算文明。我们一路的参观与阅读认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更详实可靠的信史。理由为以下几点:一是华夏大地自泥河湾之后在各地有各时期的从未间断的人类活动。从山顶洞人到新旧石器转化期(距今2万年至1万年)的河南小南海、陕西宜川、龙山遗址,我们的先民从耕种五谷、饲养六畜到建窝盖房(及坟墓)在5000年至10000年前就已存在,相应的是进入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些都可不算文明。但是在5000年前,我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整合。各地几乎都发现了同样的源自河南的彩陶与玉礼器,证明当时在我国现在的版图内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二是山西发现的尧舜时期的都邑——陶寺遗址(公元前2000年),宫殿、王祖墓、祭祀台、天象台和王室用的彩绘龙纹陶盘俱备,正是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更需注意的是,在一个尧都的扁壶上,发现了早于甲骨文的字样。因此,中文至少始于4000多年前是有实证留存的。三是在河南新密发现的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在洛阳二里头遗址(公元前1700年)发现的城市干道网、宫城(面积与故宫相似)及以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和各种作坊区,都是可以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上述这些遗址都证实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的存在。二里头遗址的祭祀玉璋与酒器在广东、越南、四川和内蒙等地有几十处发现。说明夏不但有“都”,也有“疆”,有“国”,并大于“九州”的范围。实际上,“中国”概念的最初由来是“在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而圭表在陶寺遗址中已被发现。

此外,由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甲骨文三千年的延续,中国人注重家谱、县志,中央政府设专门的史官,因此中国信史的可信度很高。

3)我们是“三黄”传人、炎黄子孙足迹三洲。

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首先繁衍,是由于在陕晋豫黄河大拐弯的“三黄”因素:第一是黄河之水;第二是黄土。早期人类仅靠石器耕作,黄土松软易开发;第三是黄粮。当时北方仅产粟和糜子(麦子是从西亚传入、高粱是从非洲、玉米、红薯、土豆更是很晚才从南美传入的)。中华先民在东亚独立进化。他们在冰河期(一、二万年前)经冰封的白令海峡从北到南走遍美洲(哥伦布航海误认为是到了印度),又从西向东走到了欧洲。

中国人主要是在本国内不同时期的迁徙与融合,以融合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是在不断地迁徙和争斗中,保持各自相对的民族文化。

4、比较世界前几大博物馆文物,看国家不同的文化特征

  • 和合共生展览
  • 铜飞马-国博

馆藏丰富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其藏品涵盖了薪火相传、延绵不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带有地区特色的各省级博物馆,甚至相当多的老县城博物馆,例如山东的青州博物馆,让中国的博物馆走不完、看不够、学不尽。近年来,中国各地的博物馆不论是从数量上、建筑规模上,还是从馆藏展品的内容上,都不断地呈现新的面貌,让人们耳目一新。据有关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有6183家。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还未包括因战争、抢劫、盗掘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至少1700万件文物。与其他国家博物馆文物相同的是,我们的很多文物都体现出外来文化的某些特点,例如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唐三彩马背上的胡人、敦煌莫高窟中身着波斯菱格纹上衣和短裙的佛像等,说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文明的互鉴。然而,中国的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全部藏品都是在中国自己的疆域中考古发现的。

  • 拉脱维亚艺术博物馆馆藏

与此不同的是,几个世界最大博物馆,尽管其馆藏非常丰富,相当多的珍贵馆藏却都是来自古代文明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拥有40万件藏品的卢浮宫,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其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内都展示了源自希腊罗马、埃及和东方国家的珍贵艺术品,例如东方艺术馆的3500件展品主要来自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包括公元前2000左右叙利亚的《汉谟拉比法典》等。古埃及馆的350件文物包括了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基门、木乃伊等,都是在法国占领埃及后运到法国的。古希腊罗马馆的7000余件文物大多是拿破仑在意大利获胜后截获的艺术品。其最著名《断臂维纳斯》雕像则是在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被发现后运回法国的。

大英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收藏世界各国文物和珍品及伟大科学家手稿达800多万件。其藏品主要是英国在18~19世纪间通过战争和所谓的考古需要的文化掠夺而获得,例如从希腊、埃及和中国掠夺的文物。埃及文物馆中10万多件文物包括了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建筑、木乃伊、壁画的等;东方艺术馆中的10多万件文物(其中中国文物达23000件)包括了商周的青铜器、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还有大量的敦煌壁画和绝世珍藏的文物。大英博物馆中的藏品主要是英国在18~19世纪时期对外扩张中获得的。其埃及陈列馆中有10多万件古埃及的各种文物,希腊和罗马文明馆中的文物源于希腊罗马,帕特农神庙石雕便是其中之一。东方文物馆中的珍宝更是大多从中国、中东国家和西亚南亚国家掠取的。英国从中国掠夺的文物数量之多,以至于很多文物因路途遥远,运输不便而存放到印度等国家的博物馆内。当年的八国联军中,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都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虽然部分归还了中国,但是绝大部分仍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展出。我曾经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等都看到很多中国的珍贵文物。

  • 意大利文物回归展

除了战争的明抢途径外,对文明古国文物的占有还有其他一些方式。阅读美国历史学家写的《文明的冲突与演化》一书,我看到书中这样一段话:“在欧洲和美国著名的博物馆里,堆满了充满热情但多半是业余出身的探险家们在18~19世纪从奥斯曼帝国各地带走的文物。18世纪的考古,既不是简单的抢掠,也不是像今天这样的学术研究,它带有明确的政治和文化目的。这些东方学家希望能在印度找到文明的源头,希望能在埃及做同样的事。”这些有明确政治和文化目的的探险家们在国家资金的资助下,盗走了属于东方国家的珍贵文物。今天这些被掠夺文物的国家已经独立,他们通过国家和民间的途径希望索回属于自己的文物,但是过程极为漫长和艰难,希望也很渺茫。

我们在中国参观敦煌莫高窟时了解到,英、美、法、俄日本等考古学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各种方式盗取运出我国珍贵文物,如今这些文物大都藏于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内。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流出,是1907~1914年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以4块马蹄银的代价收买王道士后,将24箱共计数万敦煌经本和绢画艺术品运出中国。此外,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1899年被挖掘后,约有26000片先后流散在海外十多个国家。如果将散落在海外的文物能够回归中国,那我们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数量就更多了。

比较大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特征,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感悟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与强大,不是靠侵略和占有,而是靠包容与同化。而曾经的西方殖民国家,是在不断地对外军事扩张和文化掠夺中占有他国的宝藏。我们肯定西方国家在保护和研究文物方面所作的努力,但是通过掠夺占有的方式绝对不应再度重演。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是在开放、包容和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

5、从博物馆文物的精品比较,看不同文明发展阶段的辉煌和文明的高度

  • 青玉太平有象

前段已谈及中国博物馆文物的数量。就我国博物馆古代文物的质量,尤其是年代的久远和精美的程度而言,中国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都无可比拟。不论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在各省博物馆参观,最吸引人眼球的文物,有两大类,一是那些矗立在博物馆大厅中心的大型青铜器,二是丝绸之路上大量丰富多彩的东西方交换的文物和货币。重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重34.6公斤的四羊方尊、高101厘米的大孟鼎、高265厘米的曾侯乙编钟,还有那些造型优美的青铜器具,例如晋候鸟尊等,这些铸造于公元前1800年~前300年商周时期的国家宝藏,不仅体现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冶炼水平和制造工艺,而且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的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国之重器。陕西出土的青铜簋,因其簋腹部一段记录武王伐纣的33字金铭文,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另一件在陕西出土的何尊青铜器,尊底端的122字青铜铭文,不仅证实了古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坐标,而且将“中国”替代了“中央之城”,成为华夏文明的覆盖之地的代称,中国人也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名字。西周繁荣时期铸造的大盂鼎,鼎腹内的291字铭文是西康王的训令。训令要求贵族规范自己的品德行为,获得老天眷顾,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从此之后,中国的王朝统治者们不再将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于神,而是在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以此为基础,创造了中国千年不缀的政治文明。这些国之重器是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高度。

公元前1800~前1200年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成熟与辉煌时期,同时期相对应的是东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印度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和瓦解、非洲努比亚人的扩张、西亚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和腓尼基人发明最早的字母。中国的青铜冶炼虽然晚于西亚青铜冶炼历史近两千年,但是留下青铜珍贵文物证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成熟与辉煌。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数量最多,且吸引人眼球的,一是来自殖民国家尤其是西亚、埃及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古代文物;二是古希腊罗马的人像雕塑和罗马大型建筑立柱和雕塑;三是反映历史事件的大幅油画和人物画像。这些精美文物反映的多是从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前5世纪雅典的黄金时代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辉煌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西方国家从兴起、到扩张和辉煌的历史,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比较博物馆的文物精品,我们看到了不同时间东西方文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6、考古学家辛勤的付出,让人们在博物馆享受文明的盛宴

  • 国博“盛世修典”专展

因为疫情,近几年来,我们不能出国旅行,但却能有更多的时间观看中国的博物馆,尤其是国家博物馆各种不断更新的展览。2022年,国家博物馆的《积厚流广——国家考古成果展》让我们了解了中国考古从1921年以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为开端,至今走过的百年历程。20世纪初,在战争乱世中,中国的考古工作人员勇敢担当抢救文物之责,发掘和保护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从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和他的团队在殷墟实地发掘,根据殷墟出土文物探讨东方古代文化到常书鸿、樊锦诗对敦煌文物的终生守护和研究,我们感受到中国老一辈考古学家的艰辛与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对因轰轰烈烈的大建设而受到影响的古代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到20世纪90年代陆续推出多个大型考古项目,直至21世纪对中华古代文明发展阶段的探讨取得丰硕成果,我们看到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和国家默默无闻的巨大贡献。近年来,我们更是不断欣喜的看到有关考古成果的报道,例如浙江良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四川三星堆遗址又有重大的文物发现、湖北发现距今百万年人类头骨化石等等。这说明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巨大空间、华夏文明丰富的内涵与潜力、国家希望通过将考古文物活起来,激励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做出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强烈的感到,没有考古学者常年在田野荒漠中的艰辛挖掘与无止境的研究,以及大量不为人知的考古文物修复工作,我们就不可能在博物馆欣赏到跨越时空的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前古代文物,也不可能直观的看到人类的发展进步与成果。

  • 国博义务讲解员朋朋

此外,那些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之精华的无数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也十分令人钦佩。我曾于20年前在博物馆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志愿讲解员——朋朋,他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为博物馆义务讲解。20年来,他持之以恒的坚持做博物馆的教育推广,通过博物馆内的讲解、创立“耳朵里的博物馆”、编写博物馆书籍和组织儿童进行专题考察等方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在讲解中寻找人生价值,希望通过博物馆的文物,讲述中国的故事。

飞越浩瀚的大洋、穿过壮美的山川、行驶在异国他乡充满未知的道路上和经历磨难却日新月异的中华大地上,行走于千年古都城市的街道间,一个又一个的古代文明遗址和精美的文物让我们为世界文明的丰富精彩而感叹、为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而自豪,为多少年来无数的考古学家们辛苦而有意义的发掘而赞叹,也对那些默默无闻为弘扬世界与中华文明贡献,却不索取任何报酬的博物馆志愿者们充满敬意。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
  • 迎朝阳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在农业文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易学为根本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是使中国成为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祖先给后人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精神与物质文明遗产,让我们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让我们在欣赏珍贵文物的同时,增强文化的自信。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心理上的恐惧及其战略上的调整,使大国之间的博弈越演越烈,地区间的冲突不断发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因素突显,全球化的进程放缓,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在新的层面上展开。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使人类生存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正在进入“从稳到变、因变生乱、因乱而斗,斗而更乱的全面危机之中。”我们希望通过分析历史发展的脉络、总结内在的规律,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化解不必要的冲突,和而不同,使东西方文明在包容开放的世界秩序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的挑战下更好的生存、更有质量的发展做出贡献。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久暂,几乎都在广义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和国家共同建造成的。”

----全文完----

2022年10月5日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黎巴嫩国家博物馆馆册、阿曼国家博物馆馆册、埃及博物馆馆册、卢浮宫指南、梵蒂冈博物馆馆册、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馆册、雅典卫城博物馆馆册、希腊德尔菲博物馆馆册、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馆册、印度国家博物馆馆册、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馆册、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馆册、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册、新疆自治区博物馆馆册、贵州省博物馆馆册。《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5期和2022年第18期相关文章。《足迹.视野》游记(一、二)。

[ 关闭窗口 ]